为深入推进“课题进课堂”活动,切实提升课题研究品质,着力探寻科教融合最优路径,1月4日,由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主办的苏州市高中学段“课题进课堂”(南片区)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来自吴江区、高新区、吴中区的教科研工作者、课题主持人近80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由吴江区教科室主任张菊荣主持。
江苏省震泽中学党委书记水菊芳书记在活动中致辞。他对与会的嘉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向大家讲述了震泽中学的百年发展历程,也介绍了我校课题研究的总体情况,阐述了“课题进课堂”的重要意义,同时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加强区域之间的教科研交流,共同探讨教育教学的真谛,为提升课题研究品质和教育质量贡献各自的力量。
活动中,来自苏州三个区的4位课题主持人开设了“课题进课堂”展示课。
地理展示课:江苏省震泽中学明春《问题研究:何时“蓝天”常在》
主持课题:《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实践研究》(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物理展示课:吴江高级中学陆良荣《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主持课题:《“让学”理念下普通高中生动课堂构建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语文展示课: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李芳《揣摩人物心理,直击人物性格——小说人物心理分析》
主持课题:《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历史展示课:江苏省实验中学还仁中《小唐诗 大历史》
主持课题:《融入苏州地方史涵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的实践研究》(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随后进行了评课活动。开课教师分别阐述了他们课堂设计的思路,尤其是如何将课题研究融入课堂实践的理念,积极探索科教融合的路径。评课专家也对这四堂课进行了精彩的评述,听课老师还进行了互动交流。
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黄旭日:陶行知老先生认为教育源于生活,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只有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明春老师从研究的课题出发,寻找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结合的切入点,课堂以生活中的情境作为导入,以生活中的大气污染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合作寻找问题出现的规律,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了生活教育,给“课题进课堂”的活动带来了新样态。
江苏省苏苑高级中学王万林:“让学”不仅是课堂时间的分配,更是能动地学,机智地教。陆良荣老师的这堂课先展示模型,再进行例析,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对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问题进行了完整清晰的梳理和深入剖析,带领学生跳出思维定势。教师教授有智慧,学生学习有深度,步步演绎,层层归纳,充分展示了“让学”理念下的“生动课堂”的样态。
江苏省震泽中学李凌云:结合深度学习理论,从三个角度看李芳老师的课:一是从自在到自觉,学生的经验与知识在课堂中得到转化,教师唤醒作用特别有力、有序、有阶;二是在活动中体验,建立良好学习机制,伴随着师生交流、沟通、合作等活动的开展,获得良好的知识体验,对人物心理有深度认识;三是迁移与应用,在教学中模拟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最佳途径,当堂检测所学方法,完成深度学习。
吴江高级中学杨春华:还仁中老师的课旨在以唐诗证史,这是很好的选题和切口。随着新文化史学的流行,史料的范围不断扩大,文史互证即是其中之一,从中探究唐代的“大政治、大经济、大文化”,别有趣味。还老师以一首家喻户晓的《枫桥夜泊》导入,逐层探究、逐步深入,揭示出枫桥和大运河的前世今生,有场景,有知识,有认知,将乡土史料和文学材料、家国情怀和课标要求有机结合,多维度地呈现出唐代的历史及其变迁,很好地渗透并传递出“融入苏州地方史涵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的实践研究”的课题思想。
苏州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张华中老师开设讲座《课题进课堂的基本要义》。张老师从政策依据、学术旨归、内涵特征、策略方法、评估测量五个方面阐释了“课题进课堂”的要义。无论是教育部相关文件还是教育本身,都要求我们用真方法解决真问题,以真研究获得真成果,转变课题研究的传统观念,解决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两张皮”的问题。课题从课堂教学中去选,研究到课堂教学中去做,答案到课堂教学中去找,成果到课堂教学中去用,让课题研究教研化,研究成果推广辐射常态化。
苏州市教师发展学院院长唐爱民在活动中发言。他深刻感受到理论来自于实践,又能指导实践;教师一定是在研究中成才的,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师要以教学为中心实现四个优先:教学常规优先安排,教学问题优先解决,教学时间优先保证,教学任务优先完成。研究要立足教学实际,为教学服务:一是建立重心,教科研由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进行草根式研究;二是聚焦课堂,建设高效课堂;三是倡导合作,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多条线、网格化合作,让教师从教书者向研究者角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