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教授爱莉诺·达克沃斯提出了“教学即研究”的理论,使教学与研究合二为一:教师设计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去探究;伴随着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师犹如心理咨询师,要研究学生,理解学生所创造出的意义;同时教师不断的对教学进行整体思考,研究自己的教学。
达克沃斯“教学即研究”的思想核心,除了“引导学生探究”以外,还包括“研究自己的教学”。旨在引导青年教师研究课堂,研究自己的教学,1月5日,教科室(教师发展中心)在“凤凰育英书院”举办了此次“业务夜校”活动,让青年教师都能成为一个教学的研究者,并将自己的研究进行专业表达,转化为教科研成果。
有人说:“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当我们去追寻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时,常常忘了“不只有”三个字,“眼前的苟且”才是生活的常态。没有眼前的苟且,又如何体会“诗和远方”的美好。我们要做的,是把“苟且”变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我们“眼前的”就是我们的教学工作,我们的课堂。研究教学,研究课堂,让课堂既有趣生动,又关注学生的深度学习和素养提升,我们便拥有了“诗和远方”。
教科室(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庞玉忠结合自己的教学研究经历,从“教育叙事”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课堂研究。他用教育博客的形式记录教学,用教学反思的方法改进课堂,将课堂研究与日常教学生活融为一体,勾勒了自身的成长轨迹。他指出,教学不光要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生,更要研究自己的教学,反思课堂教学的得失,并进行记录,日积月累,便会成为教师的财富,在潜移默化中锤炼你、雕琢你、融入你、塑造你。
庞玉忠副主任同时也指出,除了以教学研究重塑自己的课堂之外,也需要将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研究论文加以总结和推广。专业表达也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他总结了2021年我校上岗三年及以下青年教师在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上的成果:13位青年教师顺利完成吴江区第八批双学年课题结题工作;5位青年教师的课题立项为吴江区第九批双学年课题;10人次在市级以上教育期刊上发表文章;16人次在市级以上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中获奖。其中,工作第二年的青年教师陈敏获得2021年江苏省中小学“师陶杯”教科研论文评选一等奖、江苏省第13届“行知杯”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
有一个比喻:“教学和研究是一个成熟教师必须荡起的双桨”,可见教学与教研、教书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作为两项省级论文比赛一等奖得主,陈敏老师在活动中分享了她自己的心得体会。她认为,教师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待教科研,对待教学论文写作。教学论文是对实践的再认识,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对文笔的再锤炼,有助于理论水平的提高;是对成果的再拓展,有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对教学论文的行程过程,她认为首先要生成动机,其次要通过记录教学活动点滴、参与听评课和进行教学刊物阅读积累素材。而论文的写作并非一蹴而就,往往要经过确定主题、拟定提纲、核实论据、论述成文、推敲语言并进行修改润色等环节。她相信“天道酬勤”,在教学实践中,多做有心人,多动笔尝试,总会有收获。
最后,由教科室(教师发展中心)胡汉玺主任作总结发言。他强调课堂是教师的立足点,也是主阵地;课堂是一片沃土,等待着我们去开垦、去收获。课堂研究首先要研究教材,提升对教材的解读与开发能力,通过增、删、换、移等方式,使课堂有灵气;其次要创新课堂,努力提升教学水平,并主动追求教学艺术的发展,从与自己、与他人的比较中找到增长点与突破口,使课堂有生气;最后要反思课堂,反思的过程是我们技艺精进、思想成长的过程,通过反思,我们的课堂逐渐成熟,我们自身逐渐站稳脚跟,使课堂有底气。
教育工作是辛苦的,是体力和脑力的双重劳动。但只要我们能够以研究的姿态去发现教学的真谛,去挖掘课堂的艺术,我们最终会体会到:“虽然辛苦,我还是会选择那种滚烫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