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行“朴茂弘毅”班启动仪式暨青年教师业务夜校
素养提升专项行动——考试与命题研讨活动
日期:2021-03-24 14:50:15  浏览量:1632

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离不开教学评价,而教学评价包含两个核心环节:一是对教师教学设计、课堂组织与实施等教学工作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二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考试与测验。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开展教学研究之外,还要对考试和命题进行研究。

为更好地推动青年教师成长,318日,教科室(教师发展中心)特成立“朴茂弘毅”班,制定计划开展专项培训和研讨活动。此次启动仪式,组织了青年教师素养提升专项行动,让老师们通过对各科《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研读以及八省联考试卷的分析,探讨心得,探寻路径,把握考试与命题的肯綮。

活动的第一个主题是“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谈命题”。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并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体系从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三个方面回答“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考试本源性问题,从而给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在高考领域的答案。

首先,青年教师杨依宁、沈雅莉分别结合自己所任教的语文和化学学科,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做了解读:明晰了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明确了高考的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结合学科实例,围绕高考考查的要求“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阐述了自己的认识。

随后,教科室(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正高级教师李凌云对两位老师的阐述做了点评。他肯定了青年教师的勤奋态度和研究精神,也给予了青年教师鼓励。一是能够正确对待、认真准备。准备的过程就是深入研究高考评价体系的过程,就是将评价标准内化命题准则的过程;二是能够抓住重点、结合试题。能够将“基础、综合、应用、创新”四翼用试题阐述清楚,讲解到位。三是能够关注动向,主动贴近。年轻老师能有关注最新的适应性高考、零模考试的意识十分可贵,为命题、任教毕业班做好准备。

活动的第二个主题是“从2021年八省市适应性考试看高考命题趋势和教学改进”。2021年新高考八省市适应性考试已经落下帷幕,但对考试方向的研究没有终点。此次考试并不意味着高考试卷的定型,但有着及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对考试命题的研究,了解高考试题的基本面,可以让我们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青年教师陈婷、陈姝含、周树言、钱进进、李洋分别就所任教的学科的八省市适应性考试试卷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探讨高考的命题趋势,并对如何开展我们的日常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展现了青年教师扎根课堂教学,不断进行教学研究的风貌。

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特级教师郭建理对老师们的研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八省市适应性考试需要研究,但也不可奉为圭臬。我们不能闭门造车,需要拓展视野,尤其要注意对2017版《课程标准》及2020年修订版进行深入研究,这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准,也是考试与命题的依据。青年教师需要以《课程标准》为纲,以此为准绳,进行平时练习和试题的选题、改编、原创并进行组卷,运用于课堂教学。

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师亦不可不弘毅,须以宽宏之气度和坚毅之品格,在“立德树人”的道路上持躬前行。

孙杰副校长在启动仪式上阐释了开设青年教师“朴茂弘毅”班的初衷:秉承我校“朴茂弘毅,知行卓绝”的学校精神,弘扬“诚朴”校风,赓续“谦爱务本,博雅持躬”师风,从教学基本功入手,不断提升自我素养,提高境界,从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成长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同时,他也针对此次专题研讨活动,指出青年教师想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对试题有深入的研究,要以《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据,多接触高三各省市联考试卷并进行分析比较,精心选题,用心命题,用于平时的作业布置与考试练习中。青年教师不能“坐而论道”,需要“实践出真知”。

王建荣副校长对此次活动中青年教师们经过同伴互助、小组合作呈现出的研究结果评价道:“这样的研究,不是空中的塑料花。”他对青年教师提出期望——“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勉励青年教师“学习本身就是收获,让自己不再是原来的自己”,青年教师要抓住十年快速成长期,一方面把握学校提供的各种专项活动,另一方面也要做到“既埋头拉车,也抬头看路”,看清抓手找重点,以此致力于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教师发展中心通过“逼一逼、催一催、推一推、激一激”的方式,表现学校对青年教师发展的重视,也希望大家在各种举措推进的过程中能给予理解和支持。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63053111@163.com|举报电话:0512-63053111(注:该举报电话为网站所属单位的举报电话)
版权所有 ©江苏省震泽中学.育英网站(2020版)|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庞杨路1750号|总机:0512-63053111
苏ICP备2022047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