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有利于将课程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要素整合为有机整体,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碎片化,确保课程实施符合国家课程标准或学校育人目标,体现教育政策的导向性,让教师明确教学路径,规范教学行为。
编制学科学期课程纲要,有利于聚焦学期目标,明确学期内学生应掌握的核心知识、能力及素养,将长期教育目标分解为可实现的短期任务,同时结构化课程内容,按时间轴规划教学进度,合理分配学习容量,避免内容过载或遗漏。
3月21日,我校迎来了华东师范大学专家团吴刚平教授和张晓蕾博士的第五次入校指导,为我校、育英学校以及联盟校吴江盛泽中学课程实施方案的修订和学科学期课程纲要的编制提供智力支持。
朱海峰副校长主持了此次活动,并向两位专家的高瞻引领和专业支撑表示了感谢。华师大专家团从《课程实施方案》的打磨精修,到《学期课程纲要》的编制探索,再到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步步为营”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引向深入”,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核心地带的克难攻坚以及素养导向育人蓝图的转化实施,引领我校的高质量发展,推动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
江苏省震泽中学教科室庞玉忠主任、育英学校教科室胡晓斌老师分别汇报了经过多轮修订的学校的课程实施方案,重点阐释了经过重新梳理的毕业生形象和课程实施规划。高一年级部张芳芸老师和校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沈晓云分别从基本信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设计说明等方面汇报了生物学科和化学学科的学期课程纲要。
吴刚平教授则高屋建瓴地提出课程实施方案的制订站位要高,底气要足,从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的严格对应、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机融合、教学理念与学生实际的高度契合等方面予以可操作性的点拨,为两校课程的高质量实施提供了指导。张晓蕾博士对两份方案中的语言细节进行了精细打磨,并对学校如何突出特色课程的实施进行了指导。吴刚平教授和张晓蕾博士对学期课程纲要的目标制定,要求更加细化,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期课程的实施要加入学生评价量表,以此判定课程纲要实施的有效性。学期课程纲要的编制最终要从会议室走向课堂,从执笔者走向教师,变美好愿景为最美风景。
。
吴江区教研室江山主任一方面对震泽中学和育英学校的课程实施方案进行了点评,肯定了两校在一次次的修订中对方案的不断完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校课程“施工图”;另一方面对教师与学生参与到学校课程方案的制订也予以了回应:在课程实施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课程进行学生端、家长端和社会端多维调研,最终形成国家课程的校本实施方案。吴江区教研室化学教研员胡先锦老师对学期课程纲要进行了点评:在学科学期课程纲要的制订中,要站位高远、理念大气、路径清晰,尤其注意选修班和必修班的分类实施,让学科教师形成本学科学期课程的结构化认知。盛泽中学教科室刘杨副主任针对课程方案制订过程中的一些环节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对如何更好地让教师、学生甚至家长参与到学校课程方案的制订中,让课程实施更有效的服务于学生进行了设想。
活动中,来自江苏省震泽中学的徐燕老师和吴江区盛泽中学的田颖异老师分别开设了大单元学历案教学实验课《边城》和《交变电流》。在教务处王丽芳主任的主持下开展了评课活动。两位开课教师分别就两节公开课阐述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听课教师们同华师大专家一同从学科特征和单元学历案的要求两个层面对这两堂课进行了点评交流。
综观全日活动,华东师范大学专家团的专业引领与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共同构建了一个“理论赋能-实践验证-反思迭代”的课程改革生态圈。这一过程既是学校课程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也是素养导向育人蓝图落地的关键突破。未来,以课程实施方案为“战略图谱”,以学期课程纲要为“战术指南”,以学历案教学为“实践载体”,学校的课程改革必将走向更深层的系统性创新,为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注入持续发展的学术动能。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我校举行第二届“天问”科创杯科幻创意写作大赛颁奖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