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推广】“新时代苏州有效教学研究”项目实验·建设“朴茂课堂”的思考与实践
日期:2020-03-01 15:32:39  浏览量:1868

“新时代苏州有效教学研究”项目实验学校

 

建设“朴茂课堂”的思考与实践

江苏省震泽中学

前言:对有效教学的认识(基于文献研究)

“有效教学”20世纪以来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作为一个教学论的概念,从更广义的意义上理解,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

为了能够更好地实施好这次项目实验,我们对“有效教学”作了一定的文献研究,形成了我们对有效教学的基本认识:

1.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有效教学”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1)建构“教学模式”。早期(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把“有效教学”的理想落实在“教学模式”上。大规模的班级授课制必然依赖具有某种普遍适用的教学流程或教学模式,否则大规模的班级教学就很难长久地维持。这也是至今我们许多教师还在不懈地寻找普遍有效、便于大面积推广的教学模式最初始的基因。

2)提倡“生活即教育”、“做中学”。20世纪上半叶,人们对定型化的“教学模式”逐渐发生怀疑,有效教学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杜威为代表的学者突破“教学模式”的思路,从“人的问题”、“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等视角来考虑有效教学的出路,提出了“生活即教育”、“做中学”等有效教学主张。

3)开展“教学设计”。20世纪60年代,有效教学的研究开始转向“教学设计”,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调整的事情,它需要在“教学理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的道路上,有效教学大体有三种取向:一是科学主义(以加涅的“设计教学”思想为代表);二是建构主义(以杜威的“参与者知识观”为代表);三是多元智能(以加德纳的理论为代表)。

2.作为教学研究的一项基本内容,“有效教学”研究的重心在不断转移变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效教学研究的重心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期间最核心的研究内容主要聚焦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有效性(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师生互动、关注教学行为、关注教学模式的构建、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二是教学环境与教学有效性(班级规模,课堂心理氛围,设备、教材、教学空间等),三是教师特征与教学有效性,四是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

基于上述文献研究,结合苏州市教育局印发的“新时代苏州有效教学研究项目任务框架”所列出的九个要点(一是以“立德树人、有效教学”为项目主题;二是以“学生成长、实现不教”为项目主旨;三是以“学生研究”为逻辑起点;四是以“教师转变”为必要条件;五是以“聚焦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六是以“优化课程教材”为教学内容;七是以“引导自主学习”为教学方式;八是以“教师研修”为关键支撑;九是以“教师发展”为共生效益),我们确立了以课堂建设(课堂转型)推进有效教学落地的基本思路。因为有效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转型,是学校改革核心”(钟启泉)。

通过对我校十多年来课堂教学改革历史脉络的系统梳理,结合学校实际,我们提出了建设“朴茂课堂”的教学主张。下面,联系“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教学质量提升”这一主题,就“朴茂课堂”建设,谈一点思考和实践。

 

一、关于“朴茂课堂”的思考

(一)建设“朴茂课堂”的动因

1.朴茂课堂是“活泼泼地”学校文化的生动写照

北大老校长蒋梦麟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提出:“教育应该培养出活泼泼的人”。

陶行知先生主张,学校要办成一所“活”的学校;以学生生活为中心的学校是“活学校”,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陈鹤琴先生提出“活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是活的,不是死的。”

1923年,我校建立之初,杜威学生、现代教育家汪懋祖为我校题词“活泼泼地”,寄寓先贤对我校办学的良苦用心及殷殷劝勉。他提出了“源于生活,而改造生活”的教育思想;在他看来,学校应该是一方“活泼泼之地”,学校教育应该是“活泼泼地”,培养出来的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有“改造生活”的能力。

由此,“活泼泼地”是专属于震泽中学的一份历史文化印记与宝贵精神财富,是震中人的办学愿景以及教学实践的方向,是震中学校文化的生动表达。

朴茂课堂,是质朴而丰茂的课堂。质朴,源于“诚朴”之校训;丰茂,表征课堂的生命活力,呈现出“活泼泼地”生命质态。

因此,建设“朴茂课堂”是我校“活泼泼地”文化基因的生动写照。

2.朴茂课堂是重塑普通高中教学生态的应然选择

当前,普通高中课堂教学已沦为“应考型”课堂,教与学的基本环节是:教师备课—教师讲课—学生听—学生拼命地去做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批作业—学生订正作业。

支撑这种教学模式的逻辑是:老师讲了,学生就会了;学生会做题,教学目的就达成了。所以,老师拼命讲,学生拼命地做。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做了多种尝试:面批面改,习题重组,错题重组……我们付出了很多,但收效甚微。

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生态,我们认为,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这种模式下的思维方式。为此,我们提出了“建设朴茂课堂,重塑教学生态”的教改思路,其核心就是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其价值追求就是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朴茂课堂”的震中定义

1.内涵

“朴茂”一语出自我校创始人施肇基早年演讲,也是我校学校精神构成要素,为我校特有的一份文化印记。

朴,即朴实厚重;茂,即丰茂华美。朴茂意指质朴而丰富。“朴”“茂”两者共生共融,只有“朴”没有“茂”,将干瘪板结,缺少灵动之美;只有“茂”没有“朴”,将华而不实,缺少厚实之基。

我们所追求的朴茂课堂,是一种以朴实而不失多样性的形式、厚实而独具丰盈性的内容、真实而极具生长性的过程、扎实而不乏适切性的目标,通过朴素、自然、本色的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师生发展“最大化”的有效教学课堂范式。

2.特征

1)形式朴实而不失多样性。朴茂课堂用最朴实的方式呈现最真实的教学:传统而不失现代感,朴实而不乏时代感——课堂流程质朴而生动、严谨而充实,课堂节奏整饬而不呆板,课堂环节于规矩中见变化。

2)内容厚实而独具丰盈性。朴茂课堂以“有厚度”的教学为课堂夯基固本:不斥知识的容量,但更倚重精神的力量、思维的含量和情感的能量,从而实现真实、质朴、自然、深刻的课堂教学品格追求目标。

3)过程真实而极具生长性。朴茂课堂以“原生态”的教学激扬生命的本色:以动态、开放、广域的教育眼光,审视课堂中极具生长性的学习过程,紧紧把握转瞬即逝的课堂现场,不着痕迹地促进生命的发展。

4)目标扎实而不乏适切性。朴茂课堂主张“每一个”的全面发展,也不舍“这一个”的个性生长:以差异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都能从课堂中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最高享受”。

 

二、关于“朴茂课堂”的校本实践

(一)优化课程体系,形成“朴茂”的课程供给

旨在优化课程体系,提供丰富的课程供给,“朴茂课堂”的校本实践中,我们确立了“一个核心理念”“两大课程基地”“三类课程资源”的实施维度:

一个核心理念,即关注个性化的“这一个”,成就“活泼泼”的“每一个”。

两大课程基地,即深入推进“晓庵天文”与“育英太极”两大省级课程基地建设,通过课程整合、跨科学习、在场学习,将“晓庵天文”系列校本教材和“育英太极”系列教材融入到学科教学中。

三类课程资源,即依据学科“核心素养”,梳理整合学科知识体系,形成知识拓展类、兴趣特长类和社会实践类三类结构合理、层次递进的课程格局。

课程类型

课程领域

课程目标

课程模块

知识

拓展类

必修拓展课程、大学初级课程、学科发展前沿课程、学科研究性学习等

让学生形成更为厚实的知识基础

①“多元视界”国际理解课程(如人文、历史、科学、安全、礼仪等……)

②“领跑人”德育课程(如《道德讲堂》《青春励志格言》《优秀学生成长启示录》《心理健康教育》《校史读本》《陈耀庭》校本课程……)

兴趣

特长类

体育、艺术、健康教育、休闲生活、知识应用等

发展学生潜能,提高综合素质

①“晓庵天文”品质课程(如《怀想诗意的天空》《高中数学与基础天文》《天文视窗》《物理与天文》《宇宙化学》《宇宙与生命》《史海天文》《天人合一思想》《谈天说地》《晓庵天文微课程》……)

②“育英太极”特色课程(如《太极体验》《太极技能》《太极视听》《太极功法(三摇三摆)》《校园太极操》《太极套路》《太极推手》《太极哲学》《太极国学》《太极养生》《育英太极拳析解》《太极拳理》……)

社会

实践类

调查探究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①综合实践课程(如研学旅行、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

②“朴茂弘毅”活动课程(如军训、远足、歌会、体育节、文化艺术节、科技节、社团活动、社会调查……)

(二)集约课堂教学,推进“朴茂”的课堂实施

1具体操作

项目立项以来,我校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对“朴茂课堂”的理论与实践作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9月,进行“提质增效的课堂变革”项目建设,对“朴茂课堂”进行初步的顶层设计;

10月,在苏州市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实践研修活动中,进行语文学科的“朴茂课堂”教学探索;

11月,联合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举行首届“活泼泼地”教学文化主题研究节活动,我校23位骨干教师与来自山东省青岛市第六中学、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省天一中学、省昆山中学、省太仓高级中学、省沙溪高级中学、省木渎中学、苏州星海实验中学、苏州大学实验学校等省内外11所名校的13位知名教师进行“朴茂课堂”同题异构教学展示;

12,在吴江区名师工作室示范课展示活动中,进行数学学科的“朴茂课堂”教学再探索……

目前,我校“朴茂课堂”主要呈现为“导·学·评”三维一体教学模式,其具体内涵是:

“导”即三导:导学、导思、导练——教师主导;

“学”即三学:自学、互学、固学——学生主体;

“评”即三评:自评、互评、测评——科学评价。

“导·学·评”三维一体的“朴茂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发展学生、成就教师、形成特色为目标;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强调课堂的一次性成功率为内涵;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动起来为核心;以教师“教的行为”的变革,推进学生“学的行为”的变革为基础;以科学论证、民主协商、专业引领、循环实证、确立制度、形成模式、有效评价、强力推进为行动策略;重点解决“导”、“学”、“评”三者的互动互促问题。

“学”处在三维坐标的竖轴,是核心,突出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自学、互学、固学等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评”是“抓手”,是以有针对性的评价为内容的制度性层面,在课堂中通过自评、互评、测评等实现课堂的全员、全程、全面评价。“导”是“保障”,通过教师的专业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主导作用。

1“三导”是“朴茂课堂”教师主导作用的着力点

①前置导学:课前精心多元寻找“学点”,凸显关键问题;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个别差异设计出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题量适中的前置性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在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奠定基础。

②问题导思:一是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二是教师在学生探究出现困境时进行思路点拨、方法指导。对于疑难问题和关键知识,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达不到透彻理解或深刻领会时,教师要进行重点讲解或思维方法的指导,做到讲精讲深讲透,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③重点导练:对于主干和疑难问题,教师要精心编制或选择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和巩固作业,使学生在应用过程中巩固知识和强化技能。

2“三学”是“朴茂课堂”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点

①课前自学:学生个体依据提示阅读教材、前置学习、记录疑难问题。

②小组互学:交流自学成果、研讨自学阶段存在的问题,集体研究并回答教师课堂中提出的问题。

③课后固学:通过完成课后强化作业固化知识、迁移运用、丰富方法、提升能力。

3“三评”是“朴茂课堂”提升教学实效的保障点

①个体自评:主要出现于课前、课中和课后,自评主要从态度、能力、方法、效率等方面找缺失点和改进点。

②小组互评:主要是小组对每个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小组之间展开,补充观点、打分评价,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班级学习氛围。

③教师测评:是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学习的测试评价,注重发展性评价,注重“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的评价。

总之,“导”“学”“评”三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缺一不可。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为主,“教”为从,学而后教,教师始终是站立在学生身旁适时指导的共学者;自学为主,互学为辅,先自学后合作,学生始终是以独立的个体进行学习的生命体。

2校本研修

为推进以“导·学·评”三维一体教学模式为主要形式的“朴茂课堂”在不同学科教学中的推广与应用,我校通过完善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机制,以教师的学科研修落实、完善“朴茂课堂”的校本实践。校本研修注重简约便捷,扎实有效,基本思路是问题(任务)驱动、主题统领、专题解决,要求每周一次,定时间、定地点、常态化开展。

1)问题(任务型)式驱动。“问题”是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具体问题、疑难问题等。如新高一面临的教材变更的问题、每次考试反映的问题等。

2)主题式聚焦。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而是聚焦主题,定点打桩。主题也是研修的切入点和抓手,“方向性”和“切入点”是确定和表述“主题”的两个标准。如确定的主题有:“目标先导”——以“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为研修方向、以“教学目标”为抓手,确定了“目标为先(教学流程)、目标为重(教学地位)、目标为导(教学策略)”的研修要求。“主题”不能太大、太空、太抽象,如“有效教学”、“高效课堂”之类,因虽有方向但没有切入点而不能作为“主题”。

3)专题解决。研修专题就是具体的研修任务。这些任务可以按时间落实,一个阶段某个人或某个备课组专题逐个解决,步步为营;也可以按照学科组或年级组,分工负责,各个击破。

研修成果具体落实阶段,我们推行“一课两备(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两评(自评与互评)”的备课制度,落实“二次备课”和“两发挥”(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发挥集体智慧)的备课要求;学科有通案,每人有个案(根据自己班级学生层次进行个性化复备),形成符合本学科特色的“朴茂课堂”教学范式。

 

三、关于“朴茂课堂”的愿景展望

(一)立足于“朴”,进行供给改革,净化课堂教学

重塑课堂生态,承创学校“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自能•探究”等教学改革经验,深化“活泼泼地”朴茂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供给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结构变化。

1转变教学关系范型。提高课堂教学供给质量,使课堂教学供给真正适应学生的需求,从多教少学、先教后学、以教定学转变为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实现教学合一、教学相长,互利共生。

2去除教学“过剩产能”。通过“提质增效项目”,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实现教学高质量发展。通过增强教学目标的精确性、结构的精准性、流程的精简性、策略的精致性,来扩大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效果的显著性。

(二)立足于“茂”,把脉差别发展,致力精准育人

因人施教、一人一策,分层、差异化教学,以实现学生的个性、个别化学习。

1关注差异,聚焦个体。在“面向全体,分层实施”的同时,更“关注个体,精准育人”;不停留于概念化的判断,更有具体的学生;照顾每个学生的差异,张扬每个学生的个性,找准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2智能组织,精准实施。借助大数据和智能技术“因材施教”。通过移动终端的学习过程数据挖掘、自适应学习技术,以及智能教学决策技术等采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各类数据,并智能地辅助决策,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

(三)立足于“朴”“茂”共生共融,实现四个“统一”

1样态与理念相统一。将朴茂教学的基本理念植入学校文化“基因”,进一步明晰朴茂教学的实践样态,进一步厘清“朴”与“茂”的逻辑判断。

2策略与目标相统一。目标简明而不简单,策略简约而不粗暴,以问题化策略为主,以结构化策略为次,以方法型策略为辅,交错并进。

3过程与结果相统一。教学过程真实不造作,结果真实不作假;相较于预设,更注重以师生生命为载体的动态生成性资源,透过最真实最具体的课堂现场,激发思想的充盈、生命的饱满。

4个体与整体相统一。基于整体的全面发展,共同扎实成长,关注“每一个”;更看重多样的、多层次的个体发展,蓬勃自由生长,成就“这一个”。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63053111@163.com|举报电话:0512-63053111(注:该举报电话为网站所属单位的举报电话)
版权所有 ©江苏省震泽中学.育英网站(2020版)|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庞杨路1750号|总机:0512-63053111
苏ICP备2022047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