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增效的课堂变革”项目建设方案
日期:2020-02-20 00:00:00  浏览量:1541

一、项目建设的目标

 “学为中心”的课堂变革是吴江区提出的建设思路,这一课堂变革是相较于过去“教为中心”的课堂而言的,是要变无效的讲解教学为有效的发现教学。

实际上,“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把课堂还给学生”、“学为中心”等提法近年来也不少,但真正能具备实效的课堂还并不多,大多停留在课堂形式上,如是否有探究行为,是否进行了小组合作等学生显性行为活动,缺少对学生是否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是否真正开展了高质量的认知和思维活动的关注。

所以要真正做到“提质增效”,就要关注这里的“质”和“效”上。所谓“质”就是学生学习的质量,即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获得生命的成长;所谓“效”就是学生学习的效率,在单位时间里面尽可能多的开展高质量的认知和思维活动。

为此,基于区域整体推进的顶层设计,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构建为目标,结合我校的校本实践,“提质增效的课堂变革”的震中定位就是:依托“活泼泼地”教学文化建设,着力进行以“活泼泼地”教学为核心,建构“活泼泼地”教学的课堂范式为目标的课堂变革。

一是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型。在教学方式上,实施由单向传授式向对话互动式转变,由粗放投入型教学模式向简约高效型的教学模式转型。

二是积极建构“活泼泼地”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自主合作学习、共生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

三是尝试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从静态评价向动态评价转型,从外部评价向内部评价转型,从结论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型,从“以教论教”向“以学论教”转型,推动教学生活方式的改变,创生课堂文化新气象。

二、项目建设的举措

(一)变革教的方式,形成“活泼泼地”课堂张力

课堂变革如果不重视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一味排斥教师的有效讲解,只是用“发现教学”取代“无效讲解教学”,教学可能仍然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学为中心”并不排斥教师在课堂的有效引导。建成一支具备“活泼泼地”教学理念,自觉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的教师队伍是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

1.整合先进教学资源,开发灵活的教学手段

这两年,我校在区政府的支持下,打造了包括未来教室、录播教室以及具备多媒体交互系统的常规教室在内的先进教学资源,为教师开发更加灵活的教学手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是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利用多媒体平台可以自如地在教学视频、实物投影、白板、课件之间进行切换,为有效展现鲜活的课堂情境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对教师创设足够吸引学生的课堂教学情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典型故事案例、学科历史事件、实物视频展示等,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与摸索,去发现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真正要学生融入情境,发现问题。

二是教学问题的设计。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基本手段,也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教学提示。问题设计不能停留在机械、记忆的水平,而应该是理解、推理的水平,甚至应该是创造、评价性的水平。以往学生的回答可能停留在口头,而利用多媒体环境,学生可以形成书面性的回答,教师可以通过白板或者实物投影将这些回答更直观地展现,使得学生的回答更加具有逻辑性和可修正性,以此达到回答效率的提升和回答质量的提高。

当然,教学技术的革新只是外显的形式,教学方法的变革则更多要体现为内隐的生命。无论是教学情境的设置还是课堂提问的设计,都要归结到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水平的提高上来,关注情境与问题的学科思考价值、学生水平层次,创设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2.开发教学研讨形态,开展灵活的教研活动

学科教学研讨是展开教学研讨的主阵地,学科教研活动的开展需要聚焦化、主题化、常态化。根据我校教研组的规模和学科特点,语数外三科以备课组活动为主,教研组活动为辅,而其他学科则以教研组活动为主,备课组活动为辅,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开展常规化的活动。三个学段不同层次的班级开展每周一次的不同形态的教学研讨活动,做好相关记录并每周上交。除了高三年级的骨干教师示范课、我们要求五十周岁以下教师每学年至少开设一节研讨课,上岗未满三年的青年教师每学期开设一节实验课,同时也将每周进行调研性听课,加强课堂管理。

除了听评课活动,教研活动的重点是集体备课,这个集体备课不是一人备课,大家享用,而是要围绕“学为中心”的目标,确立一个主题,对每周的教学内容进行集中研讨:力求解决一个难点,研讨一个问题,出好一份练习。

除了学校内部的研讨,我校也将制定计划,分教研组开展与校外的联合教研活动,既走出去,也请进来,以活动带动教研,形成浓厚的教学研讨氛围,真正让教学之水涌动走活。

以上活动我们都将分年级部进行,相关年级部主任和副主任每周除了随同自己学科参加教研、备课活动之外,还需要至少参加一个其他学科的备课组活动,对备课组活动的主题、集体备课的内容或者组内公开课的开展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并结合我校的“提质增效”的课堂变革目标给出意见和建议。

通过优秀教师的示范、不同教学方法的对比、疑难问题的研讨等形式,对“活泼泼地”教学文化进行多角度的实践,打磨真正有效的充满活力和张力的新时代课堂。

3.变革教学常规管理,展现鲜活的教学生命

对教学“六认真”检查进行重新架构,开展更加灵活的检查与反馈,变数量为质量,注重教师教学设计的前瞻性、创新性和实效性。对教师教学设计的检查更加注重其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强调课前的预设和课堂的生成。将调研性听课与教研活动听课有机结合,全面考察教师的常规课和公开课,不仅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也观察学生的课前课后习惯,如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做到一课一反馈,一周一交流、一月一核实。

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是鲜活的教学生命,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都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我们将对学生的作业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每月的过程性反馈,即分年级进行主题性展示,比如学生的优秀课堂笔记、课后作业展示,教师的优秀教学设计、学案编制展示等,将我们学校的精彩教学生命以定格的方式在学校公众号即教学楼展板等特定区域进行公开展示。

(二)变革学的方式,创生“活泼泼地”课堂教学

“学为中心”的“活泼泼地”课堂需要变被动性学习为主动建构,变接受学习为自主探究,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听中学”为“做中学”,进而形成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方式,以自能为核心的学习范型,让学生在探究活动特别是实践性探究性活动中感悟和体验、反思和矫正,使心、脑、手“活泼泼地”共生共长,实现情感态度、兴趣思维、实践探究三者的和谐一体与动态平衡。

1.课前预习的“自学生成”

“自学生成”即因开放的前置学习而生成探究性教学资源。在既定的教学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预习,发现学习内容的难点、疑点等,由此获取包括可探索的问题、精彩的见解、独特的思路,甚至错误的认知在内的课堂上真正需要的重要“资源”,进而优化原先的教学设计。

当然,学生的预习不能仅限于书本知识,需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资源,本学期正筹划设立班级流动图书馆、学校开放实验室;计划提供给学生专门查阅资料的公用电脑设备,网络社会,大数据时代,我们老师不再是更不应是知识的搬运工。

通过预习把问题前置,把教学后置,以便形成基于学生课前预习生成的问题为导引的课堂,课堂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而让学生的思考成为课堂的主导,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预习研读推动课堂的发展,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探索性。

当然,这些问题不是不经教师删减的,它们需要教师选出与教学内容契合且有一定质量的问题,并经过梳理,由浅入深地呈现。

2.课堂学习的“过程生成”

“过程生成”,即因资源的利用而使学生生成新的认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交互反馈有价值的核心资源,启发全体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进而提炼和提升,生成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见解。

课前预习中生成的问题,不管是学生的自主生成,还是教师主导的高阶思维问题,在课堂问题链的分析、解决过程中,都可能生成新的问题,这就需要在课堂的生生、师生交互反馈中予以解决。这既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与教师对课堂走向的把握密切相关。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收放中,始终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充分调动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形成争鸣格局,让课堂真正走向“活泼泼”,让学生在活水中游过去,而不是按照教师自己既定的教学程序,如在湖中设一条渡船让学生摆渡到对岸。

3.课后练习的“延展生成”

“延展生成”,即因拓展的延伸而使学生生成新的问题。在通过达标训练巩固新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多维、多视角的延伸拓展与反思质疑,形成后续性学习的新问题,以及为下一个整体性的教学过程提供新的方向性问题与目标。这需要我们将课后习题编排的核心指向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形式上多元,变纸质书面作业为课后的生活体验、科学实验、社会观察等;要求上分层,根据不同班级层次分设不同难度的任务;流程上交互,不仅有学生的自学互助小组,也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实时反馈与交流。

根据以上设想,我们构想了“活泼泼地”教学的基本范式:

                  

课前自主学习———→精彩呈现内容

↓↓(植入核心素养)

自我分层检测———→诊断重构教学

↓↓

课上提出疑问———→引导合作初探

↓↓

师生互动释疑———→深挖疑难共探

↓↓(发展核心素养)

达标训练巩固———→评估素养态势

↓↓

课后实践反思———→多维延伸拓展

↓↓(提升核心素养)

生成新问题———→设计新教学

当然,任何教学架构与流程,都不是想出来、看出来的,而是做出来、实践出来的,且必将经历一个反复反思、打磨和重建的过程。所以,这一连环递进、螺旋上升、滚动发展的教学架构与流程还有待于对本体实际的体察验证以及对实践经验的重建修正。

(三)变革评的方式,形成“活泼泼地”教学的评价体系

1.指向“活泼泼地”课堂行为评价

“提质增效”的“质”与“效”除了学习结果的直观表现,还有学习效果的隐性表现。所谓直观表现,则可以通过测试以成绩来考量,这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但“活泼泼地”教学则还需要注重一个“活”字。如何评价学生学习的“活”,我们也可以通过统计学生优质预习问题的数量,通过定期进行学生间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调查问卷评价学生课堂合作探究的参与度和活跃度,也通过学生优质课后练习被公开展示的次数,进行量的测评。而这个量的累计其实也是质的表现。当然,我们不是丢弃测试的成绩,而是通过以上课堂行为的统计,去发现这些学生是否能将“活的学习”转化为“质的提升”和“效的飞跃”。

2.开发大数据环境下的学习行为评价

依托“生涯规划平台”,依据学生生涯规划测评数据,研究学生性格特点,了解他们适合发展的方向,以此来评价他们的学习行为。以往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可能追求全面发展,这样势必忽略学生本身的性格特征和思维特点。通过“生涯规划平台”,我们不能发现学生的内在特征与他的外显学习方面的关联,所以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补强学生的短板,甚至也可适当避开这些短板。外显性的学生让他们在公共事务、学生活动中充分发挥能量,参与到学校的“惠风志愿者”“学校辩论社”等组织中来;内隐性的学生则让他们在适合于学生的浅层次的学术研究(如理论性较强的研究型学习课题)上进行深度学习。

3.重视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

我校“活泼泼地”教学的课程体系中,拥有除学科教学外的诸多课程资源,包括依托“晓庵天文”和“育英太极”两个省级课程基地开设的天文课程和太极课程,以综合实践为主的社团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等,学生在这些课程中获得的相关学习体验和自主学习的过程,都是学习评价的要点。这些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更加强调过程性评价,这些,也将纳入到学生评价体系中,并基于又不拘囿于“活泼泼地”教学的课程体系框架,通过制定课程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目标的“双向细目表”、课程学习基础与核心素养达成的“困难分析表”,帮助教师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

三、预期成果

(一)“活泼泼地”课堂教学的实践范式

1.建构“活泼泼地”教学的课堂模式,统领不同学科课堂教学

对原有教学格局、教学文化“破执”,执中有破,破中有执,破而后立,探寻新的发展方向,觅求新的发展路径,锻塑新的教学姿态,打造新的教学生态,真正实现从“模仿范式”到“变革范式”教学、从“线性思维范式”到“非线性逻辑范式”的新转变,重构旨在培养我校学生核心素养的“活泼泼地学”的教学文化,构建融通各学科的“活泼泼地”具体教学新范式(包含各学科的变式),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来统领各学科教学。

2.创生“活泼泼地”教学的师生关系,建立共生共长互动关系

项目研究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观念,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达成师生关系的转变。使课堂从“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从单向传授转向对话互动,从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从注重知识转向注重方法和能力,教师成为“首席小提琴手”,成为学习的“导航人”“促进者”,使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实现教学共生相长。

(二)“活泼泼的”课堂教学的理性思考

基于“活泼泼地”教学的课堂教学实践形成相关理论反思,包括教师的教育叙事、教学随笔、教学论文和课题研究等。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63053111@163.com|举报电话:0512-63053111(注:该举报电话为网站所属单位的举报电话)
版权所有 ©江苏省震泽中学.育英网站(2020版)|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庞杨路1750号|总机:0512-63053111
苏ICP备2022047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