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阅读校本课程
日期:2020-02-20 16:19:03  浏览量:1975

一、课程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  阅读与《乡土中国》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本课程通过《乡土中国》一书的阅读完成的是“勾画圈点,争取读懂”“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文特点和论述逻辑”这样的目的和任务。它以学生预习的初次批注为前提,以学生的初读感受作为教学起点,以批读的位置、形态、类型、方法、对象等作为抓手指导学生阅读和答题,真正践行学习是学习者的学习。“在阅读过程中,探索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这种阅读教学符合课程改革新理念,能体现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既能见单篇之精彩,亦可见日久之功。  

二、教材分析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是他根据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整理而成,他把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与其他社会体系特征特别是“西洋社会”的特征加以比较,提出了刻画中国乡土社会的概念。乡土是中国基层社会的代名词,它意指中国铺陈在土地上的广大农村。在传统中国,农村尽管是社会的基层,却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支柱。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大部分中国人从出生便接触到土地,一生都在和泥土打交道。多劳多得,不劳无获。这种生长环境培养了中国人自力更生的坚韧品格——不愿求人,也不全靠上天的赏赐,而主要依靠自己的双手。在这种“付出—收获”的循环中,风雨雷电、水旱之灾是常有的事,人也因此在这片土地上经历了上天的反复无常。这种经历孕育了早期中国哲学精神中的“辩证法”:在“常”中发现“无常”,又在“无常”中发现“常”;在“有”中发现“无”,又在“无”中发现“有”。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63053111@163.com|举报电话:0512-63053111(注:该举报电话为网站所属单位的举报电话)
版权所有 ©江苏省震泽中学.育英网站(2020版)|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庞杨路1750号|总机:0512-63053111
苏ICP备2022047387号